WFU

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

你家的貓真的快樂嗎?每個養貓人都該知道的貓行為學


生理健康+心理健康=真正的健康


最近去上了有關貓行為學的課,學到了不少在平時看診時讓貓咪更少壓力的技巧,也更了解貓咪的行為及需求。講師 Sarah Heath 一開始就特別強調貓咪除了生理上的健康之外,心理上的健康也是重要的一環。我們看診時常專注在現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,但是貓咪在家是否過得開心、飼養環境是否適當,若主人沒有察覺,也只有等到真的發生問題(打架受傷、因為緊迫造成下泌尿道問題等)來看醫生的時候才會被討論到。

養貓,是寵物還是玩物? 


養貓的歷史,目前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到約一萬年前。現代考古學家在地中海的一個島上發現了一隻小貓的骸骨,與人類一起在墓穴中長眠,但貓並不是島上的原生物種,因此推斷這隻貓與牠的主人有意味深長的關係,一起搭船去了島上、最後還葬在一起。

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時間到現在,養貓的人越來越多,但這並沒有改變貓是肉食動物的天性、獨立求生存且善於隱藏病痛的性格,牠們無法被訓練臣服於主人,並且在遭遇挑戰或危險的時候就會反擊以保護自己。“有些”貓喜歡與人類互動(注意不是全部),但有時我們卻在不了解貓咪的想法時,就將我們人類對於”喜愛”、覺得“好”的做法直接使用在牠們身上,或用養狗的思維來養貓,cats are not small dogs,因而造成了貓咪無形的壓力,或是當貓咪反抗、不服從時造成主人的挫折感。

以下我們來分類討論貓咪對於生活環境的各種需求,要成為稱職的主人我們該怎麼做才好:

打造舒適、符合“牠”需求的生活環境


  • 要有躲藏、休息的地方 
貓是性格獨立的生物,適合牠們安心休息的地方最好是高處、至少要有淺淺的矮牆包圍感(我家貓很愛原本裝鞋的空盒甚至蓋子)要不要屋頂看偏好、最好能看到窗外景色,然後可以有很多個休息處。其實自己動手拿紙箱挖洞放在衣櫃上就很棒了,還可以兼貓抓板用、髒了就丟換。

  • 獨立的資源 
多貓家庭要特別注意顧及每隻貓的地盤,除非牠們感情很好(會互相舔毛、蹭臉、窩在一起睡覺這種)不然不會想要共用休息處,並且連食物、水碗、貓砂盆、貓抓板玩具等也都應該要多提供幾個讓貓咪自由選擇。在社交媒體上常看到貓咪排成一排吃飯,乍看之下好像很可愛,但除非你很確定每一隻貓都不介意跟別人一起吃飯,不然若是家中貓咪有明顯地位階級的差別(這是很常有的事),一起吃飯反而變成你為弱小的貓施加心理壓力的活動,牠必須冒著被霸凌、搶食的風險過去,只想趕快吃完然後閃人。就算要一起定時放飯也盡量讓每隻貓有自己的角落安心吃飯。水碗也要多放幾個,增加喝水的機會避免泌尿道疾病發生。貓砂盆建議比貓的數量再 +1,分散位置並且定時清潔。

  • 寵物貓的運動 
從幼貓到未滿一歲這段時期,玩樂時的撲咬及追逐是在訓練肢體的協調及骨骼肌肉的發展,而貓咪在這個年紀似乎有永遠用不完的精力、可以追著逗貓棒不停地跑,完全不需要擔心運動量不足的問題。但成年後活動力會明顯下降,許多主人會發現牠開始對玩具興趣缺缺,玩兩下就躺下休息了。與其說牠變懶惰了,我覺得不如說是牠學聰明了、已經看破這個玩具(獵物)的行徑或是已經抓到了,那又何必再追?久而久之運動不足可能會導致肥胖,進而增加糖尿病、尿路阻塞等疾病發生的風險,因此身為主人我們也有責任讓寵物貓有適當的運動。

  • 與人的互動 
前面提到貓作為伴侶動物已經好長一段時間,經過育種之後有些品種的貓(或是幼貓時期)也許比較能配合人類對於擁抱、肢體接觸等的高度要求,不過基本上成年貓還是偏好頻繁而短時間的接觸(跟我們人類剛好相反),喜歡過來撩你一下就跑掉。貓咪就算喜歡你或開心的時候,也最多讓你抱個30秒就想跑了,而且每隻貓可以接受跟人肢體接觸的 “量” 還有 “部位” 也可能有很大差異(通常摸頭跟下巴是安全的、手腳跟肚子是地雷),總之不可以強留牠在你的懷中、也不用怨嘆為什麼我的貓都不給抱是不是不喜歡我,如果牠愛你的話,除了主動過來磨蹭你之外,也會用一些保持微妙距離的小動作(例如呼嚕、看著你緩慢眨眼、側躺在你旁邊露出肚子)來表現給你看,像我家的貓就經常出現這些舉動,我可以輕摸牠幾下,但摸太久牠就會不開心要咬我了😂。

  • 氣味 
貓的嗅覺除了刺激食慾之外,很重要的是也會被用來確認目前的環境是否熟悉、安全,靠的就是貓咪從臉部、指尖及尾部等部分釋放不同的費洛蒙。若是床鋪、貓抓板上有自己留下的費洛蒙氣味就會覺得安心,反之若是有陌生貓的氣味就可能感到緊張,因此有些人工合成的費洛蒙商品就是靠這個原理來安撫貓咪的情緒。

貓咪有時也會使用尿液來標誌自己的氣味,不過通常這只會用在牠們陌生的環境(例如別人家),若是在自己家裡還在貓砂盆以外的地方排尿、排便的話絕對是不正常的,要帶去給獸醫檢查、討論看到底是行為問題還是真的生病了。

結語


貓咪迷人的外表、可愛的舉動,常讓人愛上後一股衝動就帶回家養了,但你已經充分了解牠了嗎?你的寵物貓在家裡真的過得開心嗎?希望大家的貓都能同時擁有生理+心理的健康唷!


參考資料:
科學人2009年第89期7月號:野貓何時變家貓?
http://sa.ylib.com/MagArticle.aspx?Unit=featurearticles&id=1413

AAFP and ISFM Feline Environmental Needs Guidelines